close

邪馬臺之前

《後漢書.光武帝紀 》有云︰「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。」時當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(西元57年),又《後漢書.倭傳》記載︰「建武中元二年,倭奴國奉貢朝賀,使人自稱大夫,倭國之極南界也,光武賜以印綬。」此印即是著名的「漢委奴國王」金印,西元於1784年在北九州福岡縣志賀島重見天日。

「倭奴國」根據古籍判斷,應是在今北九州福岡一帶的一個部落國,或許因地利之便,接近朝鮮半島,是當時日本最容易得知大陸文化動態之處。當時日本小國林立,互不歸屬,可能也偶有戰爭、互相兼併,到了東漢安帝年間,「安帝永初元年,倭(註)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,願請見。」時為西元107年,此處的「帥生等」,或是指某一國王,或指倭地各小部落國王聯合上貢,帥生」或「帥生等」被認為是日本第一位出現在史籍中的人名或稱謂。

與中國古代相同(商代之前),各小部落國會選擇一個較強大的奉為共主,或許倭奴國就曾當過共主,部落同盟化的部落共主初期是只對各部落有某些約束力,維持各部落間的秩序,但無各部落內部的統轄權,隨著共主國的日益強盛,或是有更強盛的部落國取而代之成為新共主,共主國對加盟國的控制力越來越大,歷經文恫武嚇,最後成為一個統一的王國。

邪馬臺國(Yamatai)、邪馬壹國(Yamai)

新興的「邪馬臺國(Yamatai)」或「邪馬壹國(Yamai)」在東漢末年崛起,在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部落同盟後期,形成邦聯制的國家,邪馬臺國成為各加盟國的宗主國,在《三國志.魏書.東夷傳.倭人條》稱此部落同盟國為「女王國」,邪馬臺國七萬餘戶為女王「卑彌呼(Himiko)」之所都,今日通稱此部落同盟國為邪馬臺國,北九州之伊都國、奴國、末盧國等皆為其屬國。

《三國志》內又云︰「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,住七八十年,倭國亂,相攻伐歷年,乃共立一女子為王,名曰卑彌呼,事鬼道,能惑眾,年已長大,無夫婿,有男弟佐治國。」可以知道在部落同盟之中,若共主國國王死亡,或共主國國力衰落,其他加盟國會對共主之位蠢蠢欲動,而引發戰事,最後由戰勝者,或是共同訂定和平條約另選共主,卑彌呼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擁立為王。卑彌呼「事鬼道,能惑眾」,顯然當時日本仍在神權時代,卑彌呼以女巫兼教宗的身分統治邪馬臺國,其下有男弟行使實際的政權。在神權時代,教宗的一言一行影響力還是很大的,不像現代的日本天皇或英國女王一樣是完全的虛位首。

「卑彌呼」日文假名為「ひみこ」,音為「Himiko」,「卑」是「び」、bi,現今去除兩點讀作「ひ」、hi,乃日、太陽之意,「彌呼」是「みこ」,乃巫女之意,故「卑彌呼」當指太陽女或祭拜太陽的女巫,有人直接翻成「日靈女」。日本人崇拜太陽,從邪馬臺國至今沒有間斷,或許在當時邪馬臺國民間,卑彌呼成為象徵太陽神的女巫,日本建國神話中的「天照大神」的意象或許是這樣來的,這也表示邪馬臺文化對日本後代有所影響。《三國志》內並未說明卑彌呼所事的鬼道是何種宗教信仰,是否是如同後代日本人對太陽神的信仰,那對當時的中國人一點也不重要。

關於邪馬臺國的位置,有「九州說」與「畿內說」兩種,依據《三國志.魏書.東夷傳.倭人條》記載,從北朝鮮之帶方郡向東南行,經韓國,至朝鮮半島海岸線北岸曰「狗邪韓國」,「狗邪」可能是「加耶」、「伽羅」的同音詞,其地在南朝鮮新羅、百濟之南,最接近九州之處,是日後大和王朝和新羅、百濟爭地之處。從狗邪韓國出海向東南行,可到「對馬國」(今對馬島),再向東南行至「一大國」(一支國),再向東南行,即在北九州之「末盧國」登陸,此地尚有「伊都國」、「奴國」、再向南是「投馬國」,及女王都所在之「邪馬壹國」,此皆屬邪馬臺勢力範圍,由女王卑彌呼 統治。照這樣拼命向南的方向,邪馬臺國應該在九州,無論如何,北九州因地緣之便,最容易和大陸文化交流,北九州當時是在邪馬臺勢力範圍內。

畿內說主張邪馬臺本國應在奈良大和地區,即是後來大和政權建立之處。根據《三國志.魏書.東夷傳.倭人條》的方位,只要向南向南,改成向東向東,就會到達大和(奈良),三國志內關於倭人的敘述取自《魏略》,而魏略的作者魚豢是從去過邪馬臺國的使者那兒聽來的,只是不知是第幾手資料,這樣的轉述是有可能抄錯字的,當然這樣說絕對不夠充分。依照《三國志》的敘述︰「南至投馬國,水行二十日......南至邪馬壹國,女王之所都,水行十日,路行一月。」如果從北九州向南行,同樣在九州島,沒有必要水行,需要水行的是向東航行瀨戶內海,登陸本州南部再步行,就可到達大和,這樣的理由就比較充分。還有一點可算是強力的旁證,「大和」的日文音為「Yamato」,和中文「邪馬臺」發音極為接近,用保存許多中原古音的閩南語發音更接近,「邪馬」兩字的閩南語發音根本就是「yama」,「臺」的閩南語子音和「to」子音也近似,地名的沿用是極有可能的,以此觀之,邪馬臺國極可能是在今之奈良一帶,其文化一直影響往後的日本。

《三國志》內有一段記載是在魏廢帝正始八年(西元247年)時,「卑彌呼以死,大作冢,徑百餘步,殉葬者奴婢百餘人。更立男王,國中不服,更相誅殺,當時殺千餘人。復立卑彌呼宗女壹與,年十三為王,國中遂定。」使者張政等人赴倭剛好遇到卑彌呼去世,蓋了大墳墓,現今奈良的「箸墓古墳」被認為最有可能是卑彌呼之墓。邪馬臺國巫女王卑彌呼去世後,國中大亂,各個勢力並不服從新立的男王,這個男王或許是某一加盟國的王,其他加盟國不承認其宗主身分,最後還是靠宗教神權的女巫「壹與」即位,才弭平紛爭,這也可以說明當時邪馬臺勢力圈是靠神權而結盟的。

狗奴國

關於「狗奴國」,「狗奴」是譯音,與其中文詞義無關。《三國志.魏書.東夷傳.倭人條》有云︰「......此女王境界所盡。其南有狗奴國,男子為王,其官有狗古智卑狗,不屬女王。」又云︰「倭女王卑彌呼與狗奴國男王卑彌弓呼素不合,遣倭載斯、烏越等詣郡說相攻擊狀。」說明在邪馬臺勢力圈南方有個狗奴國,和邪馬臺國於西元三世紀中葉常常交戰,卑彌呼遣使曹魏去告狀,希望求得一些支持。狗奴國所在地,若依據史籍所述,在邪馬臺國之南,則應在九州島中南部。

《晉書.宣帝紀》內有一句話︰「魏正始元年春正月,東倭重譯納貢, ......」時當西元240年,有人說「東倭」有可能是狗奴國,並非代表「倭」的邪馬臺國,但狗奴國在南,怎會在東呢?如果《三國志》關於狗奴國的記載也把東寫成南,那狗奴國自然是在東,不過讓人最信服的說法應當是「東倭」僅是指「位在東方的倭人」。

一般而言,大家還是認為狗奴國在邪馬臺國之南,但史籍記載狗奴國資料極少,僅《三國志.魏書.東夷傳.倭人條》短短數言。有人說邪馬臺國是曹魏所支持的政權,而狗奴國在南,則是孫吳所支持的政權,但史籍並無相關紀錄,反而有孫權命人隔海去「夷州」和「亶州」掠奪的紀錄,結果只到夷州,未到亶州,無功而返,東海在西元一千年的宋朝時已經是貿易商船來往絡繹不絕,但在西元兩百多年的三國時代仍是一個大阻隔,是有人為生存私自渡海赴日成為「渡來人」,但仍無官方海路的交流。

關於男王的狗奴國後續發展,如果狗奴國不是真的在邪馬臺國南方而是在東方,那就只有不見經傳地被消滅一種可能。如果狗奴國真如史及所載,是在邪馬臺國南方,也就是在九州某處,則可以有兩方面的可能後續,一是被消滅,一是壯大後統一倭國。如果是被消滅,有可能在壹與在位期間或稍晚一些被邪馬臺國消滅,也有可能發展成後來的「熊襲」,被後來的應神大王消滅。如果狗奴國壯大統一倭國,當然就是著名的神武東征了,日本的《古世記》和《日本書紀》的神武東征神話,敘述神武從九州東岸的日向出發,向北向東進軍,打到熊野繞回大和,擊敗在地的勢力,並在當地建立新政權政權,說明了九州某一男王的方國征服大和的歷史。

 

註︰宋版《通典》,引用古本《後漢書》的字句作「倭面土國」,有人認為同樣是Yamoto之音譯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wss 的頭像
    ywss

    地津神誌

    yw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