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吳鳳生於康熙年間,卒年約於乾隆年間,因此若吳鳳的故事真有其事,當在乾隆年間,十八世紀時。

清代有關吳鳳的描述,最早見於清咸豐五年(西元1855年)的《海音詩》,內文為

「紛紛番割總殃民,誰似吳郎澤及人。拚卻頭顱飛不返,社寮俎豆自千秋。
附文:沿山一帶有學習番語、貿易番地者,名日『番割』;生番以女妻之,常誘番出為民害。吳鳳,嘉義番仔潭人,為蒲羌林大社通事。十八社番,每欲殺阿豹厝兩鄉人,鳳為請緩期,密令兩鄉逃避。久而番知鳳所為,將殺鳳。鳳告家人曰:『吾寧一死以安兩鄉之人。』既死,社番每於薄暮見鳳披髮帶劍騎馬而呼,社中人多疫死者,因致祝焉,誓不敢於中路殺人。南則於傀儡社,北則於王字頭,而中路無敢犯者。鳳墳在羌林社,社人春秋祀之。」

另外還有成於清光緒二十年(西元1894年,甲午戰爭當年)的《雲林縣采訪冊》,內文為

「吳鳳,打貓東堡番仔潭莊人。少讀書,知大義,能通番語。康熙初,臺灣內附,從靖海侯施琅議,設官置戍,招撫生番,募通番語者為通事,掌各社貿易事。然番性嗜殺,通事畏其兇,每買遊民以應。及鳳充通事,番眾向之索人;鳳思革敝無術,又不忍買命媚番,藉詞緩之,屢爽其約。歲戊戌,番索人急,鳳度事決裂,乃豫戒家人作紙人持刀躍馬,手提番首如己狀,定期與番議。先一日,謂其眷屬曰:『兇番之性難馴久矣,我思制之無術,又不忍置人於死。今當責以大義,幸而聽,番必我從;否則,必為所殺。我死勿哭,速焚所製紙人;更喝吳鳳入山。我死有靈,當除此患』。家人泣諫,不聽。次日番至,鳳服朱衣紅巾以出,諭番眾:『以殺人抵命,王法具在;爾等既受撫,當從約束,何得妄殺人!』番不聽,殺鳳以去;家屬如其戒。社番每見鳳乘馬持刀入其山,見則病,多有死者;相與畏懼,無以為計。會社番有女嫁山下,居民能通漢語,習聞鳳言歸告。其黨益懼,乃於石前立誓永不於嘉義界殺人;其厲乃止。居民感其惠,立祠祀之。至今上四社番猶守其誓,不敢殺擾打貓等堡。」

另外還有其他史籍的零星記載。「吳鳳神話」就以史籍如此的記述內容為雛形,將吳鳳逐漸神聖化而形成。

吳鳳的故事曾經在過去數十年間,作為小學課本的教材,近二十年來,因為其內容真偽難辨,而且又有嚴重傷害鄒族原住民的描述,因此已經被刪去。從史及記載可知,吳鳳確有其人,故事亦非完全杜撰瞎編,是由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原型改編而成。

從史籍的記載可知,吳鳳是一個地方小官﹙蒲羌林大社通事﹚,該地區與鄒族原住民的活動區接壤,有通商,當然也有糾紛,因此清廷招募懂原住民語言的當地居民為地方官,以接洽、斡旋或調停原住民與屯墾漢人的互動,吳鳳因此當上地方小官。當時漢人和原住民文化隔閡還很深,各位自己的立場著想,難免會有糾紛。

當時屯墾漢人的立場︰

「這裡有一大片荒地,我們辛辛苦苦開墾荒地成為農田,但是原住民確常常不分青紅皂白的來獵殺我們,取走頭顱,真是殘暴,既然接受我們的招撫,應當按照我們的律法行事,不應當任意殺人。」因此身為地方官的吳鳳決定要為此和鄒族談判,但是自己也知道,若談判不成,很可能頭顱不保。

當時鄒族原住民的立場︰

「這些忽然出現的漢人,佔領我們的獵場,搶奪我們的土地,雖然我們也跟那們有交易往來,但是常常受到欺騙吃虧,而且憑什麼要我們被他們管,接受他們的律法,為什麼不是他們被我們管?」因此零星衝突在所難免,鄒族原住民以傳統獵殺敵人的方式獵殺漢人也就理所當然。當地方官吳鳳要談判,鄒族人心想「漢人很狡猾,是不是又要耍詐,沒什麼好談的,殺無赦。」吳鳳因此頭顱不保。吳鳳在鄒族傳說被描繪成人見人惡的奸商,其實或許也代表著當時鄒族人對漢人的普遍觀感。

當時鄒族人並非如同吳鳳神話所描述,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殺他們所「尊敬」的吳鳳,而是在知情且憤怒的情況下殺害他們所厭惡的吳鳳。

只是往後發展卻很戲劇性,如同歐洲人入侵美洲,帶入美洲原住民無法抵抗的傳染病一樣,這次鄒族原住民與漢人群體接觸,卻將當時鄒族人較難抵抗的傳染病從漢人屯墾區帶上阿里山,造成眾多族人病害;而且有下嫁漢人的鄒族姑娘返鄉說,吳鳳生前曾說過如果死後有靈,也要根除漢人遭獵殺的禍患,而使當時鄒族原住民誤以為疾病是吳鳳「顯靈」造成,因此一段時間內再也不敢獵殺當地漢人。

而漢人方面,見吳鳳被殺後,反而原住民不再獵殺漢人,因而開始對吳鳳的「成仁」歌功頌德,並建廟祭祀之。

但是若根據連橫的《台灣通史》所記,當時並不只是保頭談判,而還有談判破裂後發生對原住民的襲殺事件,吳鳳彙整當地漢人成為小部隊,計畫談判破裂後襲殺對方,吳鳳本人被殺消息傳出後,原本埋伏在談判處外的臨時民兵部隊隨即襲殺沿途的原住民,而且還攻入山地,原住民之前並未意識到漢人已經整軍經武、蓄勢待發,而且以吳鳳的死訊作為進攻的號角,對原住民而言這是出其不意的突襲,而且覺得奇怪,明明首腦的頭顱已經在自己手上,反而敵軍大量攻入,莫非吳鳳顯靈?又因大量漢人入山將傳染病帶入,因而鄒族人被迫求和,一段時間內停止獵殺當地漢人。此役在偏遠山區,亦無任何官方正規軍加入,因此更早的歷史記述並不甚詳,但是這樣的事前拖延和事後的突襲手法的確又奸又詐,而且重創當時阿里山的鄒族,無怪乎鄒族傳說認為吳鳳乃奸詐之人。

 

2009.4.13補充

查閱一些資料,與吳鳳事件有關的是北鄒族的山美社,與其他北鄒族部落特富野社、達邦社等等並無關係,與南鄒族當然更無關。當時的山美社部落就在阿里山的入山口嘉義縣番路鄉觸口村一帶,與屯墾漢人接觸頻繁,因此若當時漢人與原住民若有發生械鬥,當在番路鄉一帶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wss 的頭像
    ywss

    地津神誌

    yw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